抗抑郁=护心?抑郁症对心脏的因果攻击首次获证
抑郁症在疾病(CVD)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,严重影响身心健康。多项荟萃分析证实CVD与抑郁症存在强关联,且CVD合并抑郁与心肌梗死、卒中及死亡风险升高相关。
潜在机制包括炎症标志物升高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、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肠道菌群改变等,但因果关系尚未明确。
本研究通过荟萃分析探讨CVD与抑郁症的关联,并采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(MR)方法阐明二者的因果关系,为临床整合心身健康管理提供依据。荟萃分析纳入39项研究,涵盖63,444例CVD患者(其中12,308例诊断为抑郁症)。
结果显示,CVD与抑郁/焦虑显著相关,CVD患者抑郁总体患病率为20.8%。亚组分析表明,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患病率分别为19.8%和24.7%。随机效应模型表明,抑郁症状显著增加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。
MR分析未发现整体CVD与抑郁表型的显著关联,但IVW方法显示重度抑郁症(MDD)与冠心病(CAD)、心肌梗死、心衰及显著相关,反向MR分析进一步证实抑郁对CVD亚型的因果效应。
1. 荟萃分析结果与既往研究的一致性
本研究结果与既往报道的CVD-抑郁强关联一致。全球系统综述报告的抑郁患病率为18.4%,与本研究20.8%接近。亚组分析中,冠心病患者抑郁患病率(19.8%)与文献的15-20%一致;心衰患者抑郁患病率(24.7%)与Rutledge等的21.6%相近。美洲地区心脏病患者焦虑患病率(36.8%)及女性患者(42.3%)高于本研究的23.4%,可能与诊断标准、医疗资源及社会经济因素差异有关。
2. MR分析揭示的双向因果关联
本研究采用IVW(假设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有效IV)、加权中位数法(假设多数IV有效)及MR-Egger法(假设部分IV有效)进行MR分析,以IVW为主(统计效力最高)。结果显示:
抑郁→CVD:遗传预测的抑郁与CAD(OR=1.14)、心肌梗死(OR=1.19)、心衰(OR=1.24)及高血压(OR=1.12)风险升高显著相关。
CVD→抑郁:CAD、心肌梗死及心衰显著增加抑郁风险,但未发现整体CVD与抑郁的关联,提示CVD亚型异质性及抗抑郁药物的中介效应可能影响结果。
3. 潜在机制与中介因素
炎症与代谢紊乱:抑郁通过慢性炎症、自主神经失调及HPA轴亢进促进血脂异常、高血压和糖尿病,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事件风险。
生活方式与药物因素:抑郁相关不良生活方式(如吸烟、久坐)及阿片类药物使用介导CVD风险。
遗传与环境交互:英国人群队列研究表明,抑郁与冠心病共病主要源于共享环境因素,IL-6、CRP等炎症标志物可能起中介作用。
总之,本研究证实CVD与抑郁存在显著双向关联,强调整合心身健康管理的重要性。MR证据提示抑郁可能是CVD的驱动因素而非单纯后果。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机制通路,开发针对性的干预策略,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CVD患者的抑郁筛查与管理。
参考文献
Zeng, J., Qiu, Y., Yang, C. et al.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depression: A meta-analysis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. Mol Psychiatry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380-025-03003-2
大话精神编译,转载请联系编辑部。
投稿请联系:dahuajingshen@126.com